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围绕总目标 新疆再出发 | 哈尔墩,演绎民族团结新故事

在祖国的西部边疆有一个被誉为“天蓝、水清、山秀、人美”的地区,那就是享誉国内外的塔城地区。

  近些年来,塔城地区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突出“八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巩固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全地区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携手共创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加速发展。2015年9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地区”,全地区7个县(市)中已经有5个县(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

  多民族家庭占总户数近三分之一的塔城市哈尔墩社区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集体,近几年来,哈尔墩社区党组织一是“细”字带头,掌握民情,建强基层组织;二是 “实”字带头,邻里和谐,完善群众工作;三是“真”字带头,服务为民,搭建民族团结教育平台。社区的各族群众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致富,彼此和谐相处,亲如一家,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为塔城地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最真切的缩影。

  2016年4月21日,在哈尔墩社区民族团结模范沙勒克江的农家小院里,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新疆日报记者甄世新摄

  父子齐唱团结歌

  “每年国庆节,我都会在院子里升国旗。”近几年来的每年10月1日清晨,在哈尔墩社区三道巷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都会聚满自发而来的各族居民,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维吾尔族老人沙勒克江举行升国旗仪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沙勒克江的父母将自家的部分房屋和院落义务提供给驻地部队长达8年,双方相处融洽、亲如一家。1984年应当年的官兵邀请,沙勒克江赴乌鲁木齐与部分“老邻居”再度相聚。

  沙勒克江长期照顾老红军赵秀珍、赵长伍和五保户老人吉克拜等汉、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各族居民;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沙勒克江为敬老院各族老人送肉食……

  为感谢党的恩情,团结各民族邻里,从2009年至今,每到国庆节,沙勒克江家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了我,我会牢记入党誓词,我要无比珍视民族团结,全心全意服务于各族兄弟姐妹。”受父亲沙勒克江影响,在1991年塔城春季洪水中,当时上初二的青年团员沙拉依丁勇敢地冲在第一线,积极抗洪抢险,被评为塔城抗洪积极分子。大学期间,沙拉依丁和其他29个同学组成青年志愿者,把自己节余的钱集中起来帮助贫困同学;坚持6年资助阿丽亚大娘的两个外孙上学……

  大家庭里温暖多

  与沙勒克江家一路之隔,张长命家房屋的后墙上贴着一张“多民族家庭花名册”,两旁分别是多民族团结概况介绍和多民族家庭照片,其中有年轻的小两口,更有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多民族家庭一览无余。

  张长命家位列榜首。家里兄弟姐妹7人,张长命是家里的小儿子。他的姐夫、嫂子由回、俄罗斯、哈萨克、维吾尔、达斡尔、汉等6个民族构成,共有家庭成员27人。

  在这个大家庭里,虽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张长命一家却没有因为民族的不同而感觉异样,处处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邻里节”里情谊深

  远亲不如近邻。近些年来,哈尔墩社区年年都组织 “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居民玛力亚·卡德尔自豪地说:“我们的邻居各个民族都有,我们就爱串串门、聊聊天,一到做饭时,这家媳妇说要做拉条子,那家媳妇说要做鱼。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怎么做,不知不觉中就啥都学会做了。”

  在去年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现场,40余名居民带着自己的拿手好菜,整齐地摆放在长桌上。居民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跟“大厨”讨教菜的做法,以菜会友。参加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你一筷我一勺,没一会儿各种美食就被大家“消灭”干净,场面非常热闹。

哈尔墩社区举办第二届“邻里节 百家宴”活动。尹朝霞摄

  说事厅里笑声多

  “书记,夏天我们还有地方打打牌、聊聊天。这马上到冬天了,你让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婆们去哪聊天啊?”“小尹,给你反映个事呗,高台街二道巷的路灯不亮了……”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哈尔墩社区因为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困难群众多,辖区居民生活、就业、住房、卫生、治安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及时掌握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社区工作人员在辖区中心位置三道巷的玛力亚·卡德尔大姐家成立了居民说事厅——平常个人说事,逢“五”集中说事,对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小事及时议,大事集中议。

  截至去年年底,居民说事厅累计召开“居民说事”205场次,接待居民来访682人次,帮扶困难人员165人,解决就业42人,受理居民反映水、电、暖、路、卫生、邻里纠纷等方面问题219项,已办结193项,解决居民急难烦心事104例,化解邻里纠纷76起,调解家庭矛盾21件。

  2016年4月20日,哈尔墩社区志愿者将洗净的衣物放入“爱心衣柜”,供有需要的居民选取。新疆日报记者甄世新摄

  “嫁给他,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

  今年夏日的一天中午,哈尔墩社区民政干事许振玲骑着电动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车筐里放着刚买的新鲜蔬菜。

  许振玲就住在这个社区一个弄堂,推开斑驳的铁门,不到20平方米的小院子干净整洁,说话间,一个男子从里屋迎出来,接过了许振玲手里的蔬菜,放进厨房水盆里,麻利地挽起袖子洗起来。他是许振玲的爱人伊力哈尔江·玉素甫江,他的父亲是维吾尔族,母亲是乌孜别克族。

  1992年,家住塔城市博孜达克农场的许振玲经人介绍,来到塔城市委招待所从事餐饮服务工作,那年她25岁。当时27岁的伊力哈尔江在市委招待所后堂当厨师,两人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双方的父母也都同意两人的婚事。就这样,许振玲嫁给了伊力哈尔江,过上了平淡却甜蜜的生活。

  1997年6月,伊力哈尔江的母亲瘫痪在床,许振玲每天回来给老人擦身体、陪老人说话,和丈夫换着花样给老人做饭,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非常欣慰,当年的9月27日,老人在弥留之际,紧紧抱着儿媳妇的胳膊不断地亲吻。

  几年前,许振玲年近9旬的身患胆管癌的母亲住到女儿家中,老人喜欢吃汤饭,伊力哈尔江天天晚上按照她的口味做汤饭。老人去世前一天,想喝酸奶,外面的雨下得像是瓢泼一样,伊力哈尔江冒着大雨到街上买酸奶。

  2014年6月16日,许振玲陪着丈夫去乌鲁木齐的医院做肝脏切除手术。“6月17日是我生日,16日伊力哈尔江被推进手术室,整整做了8个小时的手术,出来以后他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一直昏迷着,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慢慢醒了,但很虚弱,看见我后他想说话,我凑过去,他虚弱地说了一句:生日快乐!”听完这句话的许振玲泪水顿时夺眶而出,“我觉得这辈子嫁给他,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这一生跟了他,值了。”

  “我们之间是一辈子的情谊”

  在哈尔墩社区,提起玛力亚·卡德尔家的农家乐,无人不知。但每当有人问起她的创业想法时,玛力亚都会提起一个人,她的好姐妹刘晓蓉。“是她给我指了这条路,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我。”玛力亚说。

  两人的关系源于两个人的婆家之间结下的深情厚谊。

  据刘晓蓉介绍,1983年,她结婚时,丈夫的维吾尔族邻居帕拉哈提一家人几乎把他们的婚事当成了自己的事。“那个年代,结婚待客都在家里。我记得帕拉哈提和女朋友玛力亚,还有他的弟弟每天都在为我们忙活,天一亮就来帮忙拾掇院子,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帕拉哈提的弟弟是个厨师,我记得他带着自己全套的锅碗瓢盆来我家上灶,十几桌酒席全都是出自他手,婚宴结束后,每个人都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但他们还拖着疲惫的身体帮我们收拾。”刘晓蓉说,这让她特别感动,这家邻居就像自家人一样。

  刘晓蓉还记得婆婆说过,当年小姑子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全家人掏空口袋也才凑了几十块钱,帕拉哈提的父亲得知后,到处帮忙凑钱,最终凑了100多元钱租车将人送往医院。“帕拉哈提一家真是不计回报地帮助婆婆一家人,每次说到这里,婆婆都会抹眼泪,并且告诉我们一定要和帕拉哈提一家处好关系。”

  刘晓蓉的爱人也是一名厨师,在玛力亚儿子结婚时,她爱人几乎整整忙了三天,所有的流水席都是他在料理。“那天我站在玛力亚家的院子里,人来人往,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结婚时的情景,只是换了新人和厨师……”刘晓蓉沉浸在回忆里。

  “我的婆婆跟我说,他们一家是我们最好的亲人,我们之间是一辈子的情谊。”玛力亚告诉记者,“以后我们的孩子也会把这种感情延续下去。”